站内搜索
思政引领 复合培养 多语融通 开放包容 ——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品牌介绍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08 点击:

多年来,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照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外语特点,遵循“立足曲靖、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走“人才质量立院、学科专业兴院、教学科研强院、特色创新树院”的发展道路,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团队、平台五大建设,形成了“思政引领、复合培养、多语融通、开放包容”的教育教学品牌,培养了一大批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语类专门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品牌建设指导思想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们的重要回信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自觉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突出外语优势,发挥外语特长,积极探索以“思政引领、复合培养、多语融通、开放包容”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办学路径,不断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二、品牌建设理念

(一)思政引领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意识形态正确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培育时代新人,认真落实“三全育人”育人机制,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坚持胸怀天下,涵养爱国情怀,培育新时代外语人才的“中国心”,推动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落地落实。

(二)复合培养

学院不断努力探索高水平外语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积极采用国内外联合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子,大力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类专业人才。在大力提升学院专任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外语学习的热情、能力和水平。秉承质量上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院还高度注重校园文化和国际文化建设,针对语言学习对象国的国情和社情,聘请对象国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不断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多语融通

学院目前设有英语、商务英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四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师中熟练掌握并能使用外语进行课堂教育教学的语种涉及英语、泰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印尼语、越语等多种语言,除专业教学外,学院教师还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大学英语类、泰语类、日语类、法语类、德语类等公共外语课程,教师积极采用“专业+外语”的模式,有效助力全校各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此外,学院还积极发挥多语种外语专业优势,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外文翻译服务,组织师生参与志愿服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开放包容

学院坚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沟通与联系,努力拓宽育人渠道,以自信自立和尊重包容的心态,学习吸收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以国际交流赋能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外语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方法,引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深入落实OBE教育理念,依托iSmart智慧教学平台U校园优学院雨课堂批改网灯塔阅读等网络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外语学习路径和帮助

三、品牌建设措施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赋能复合型外语类人才培养

学院大力加强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形成了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4个学科方向;依托东南亚研究中心,开展面向越南、老挝、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化、教育、生态、跨境民族等问题研究;“翻译学”作为学校重点培育的学科方向,目前正为早日建成硕士学位授权点而努力奋斗。


图片01(图为外国语学院为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教育联盟成员单位).jpg

图为外国语学院为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二)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学院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时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省级专业综合评价、师范专业认证及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课程、师资、教材、测试、就业五要素,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持续推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应用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

(三)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落实“三进”提升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邀请专家开展课程思政讲座,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承办云南省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等方式,推进大学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各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英文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等内容及时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专业课中有效融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内容。全校大学外语课程教学采用《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思政智慧版)》《新视野大学英语(思政智慧版)》等外语思政教材,赋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新和实践养成,促进“三进”课程思政与外语专业教学互融互促,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提升科学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师生相得益彰。近三年,学院教师全国外语课程思政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5人次,省级奖15人次;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等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获省级奖项11项。


图片02(图为高云柱团队荣获大学英语组全国二等奖、学校“优秀组织奖”).png

     图为高云柱团队荣获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国二等奖、学校“优秀组织奖”



(四)以团队建设为关键,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用”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创造发展优势,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通过团队建设凝聚发挥人才作用。培育团队协作意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开展有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近三年来,学院积极引进、培养国内外高校博士7人,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国内外高校博士14人。组建了校级博士创新团队2个,教学科研团队6个。


图片03(图为黄琼英教授专著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png


图为黄琼英教授专著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五)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为师生提供外语学习研究与实践交流平台,现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一个——东南亚研究中心,成为“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建有校级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所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赋权增能教育研究基地教学科研平台。坚持“赛、教、学”融合,鼓励支持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比赛。近年来,学生在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高教社杯全国商业英语辩论大赛、华文杯师范院校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获奖300余项学院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等组织的“2023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2023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


图片04(图为外国语学院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png


图为外国语学院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



四、品牌建设成效

(一)思政引领赋能课堂教学革命

学院教师积极主动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通过多元素课程思政挖掘、多途径课程思政融合、多方位课程思政实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将最新、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案例引入课堂。高云柱、张丽敏老师在“2023年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比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王思菊老师的《中国艺术流派》列为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培育项目,上线新华思政平台展示。


图片05(图为王思菊老师教学案例上线新华思政平台示范课程栏目).png

图为王思菊老师教学案例上线新华思政平台示范课程栏目



复合培养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院积极探索“新文科”“新师范”专业创新发展路径,先后开办了“泰++商”“英++商”“印++商”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英、美、加、澳、新和泰国印尼10余所国外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采用2+1+12+23+1等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双语基础和国际商务知识的复合型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202386名同学分赴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高校留学。2024年全校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55.5%,比201925.58%提高29.92个百分点;英语专业四、八级通过率分别为65.1% 38.8%,泰语专业四、八级通过率分别为41.3%63%2024届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3.41%,考研升学率为10.4%,学生的考试过级率和升学率逐年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图片06(图为外国语学院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png

图为外国语学院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


图片07(图为外国语学院陶纪元同学荣登《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封面).jpg

图为外国语学院陶纪元同学荣登《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封面


图片08(图为曲靖师范学院2019-2024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情况统计).png

图为曲靖师范学院2019-2024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情况统计



多语融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学院积极发挥师生多语种优势,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外宣翻译活动曲靖有关机关、单位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丝路华章中国南亚东南亚民族歌舞艺术展演及民族歌舞艺术国际学术论坛”“真菌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型国际会议提供翻译志愿服务积极组织师生深入中小学开展“用世界语言传颂中国优秀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在国外的留学生积极参加当地疫情防控、汉语教育等志愿服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图片09(图为学院师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png

图为学院师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开放包容为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不竭动力

学院一直秉承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融通中外、追求卓越”的院训,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专业本领,依托学校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人才培养措施,积极鼓励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积极聘请外教外专,为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提高了保障。近三年,学院11名同学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泰国和印尼留学,3名同学获印尼政府奖学金资助赴印尼留学。20242月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在新春庆祝活动中勉励我校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图片10(图为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与我院在印尼学生共贺龙年新春).jpg

图为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与我院在印尼学生共贺龙年新春



五、品牌影响力(推广价值)

(一)思政引领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类专业人才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外语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本领、有宽厚的仁爱之心。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正确的思政引领,没有正确思政引领的外语教育必将是苍白无趣的外语教育,其对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能是镜花水月、不可捉摸。


图片11(图为外国语学院承办“2023年云南省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png

    图为外国语学院承办2023年云南省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


(二)复合培养是提升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间竞争其核心依然是人才的竞争。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所处的特殊区位,要有效服务国家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必须要有一支敢闯敢干、能闯能干、会闯会干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做支撑,培养会语言、精领域、懂专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中外联合和复合培养必定是不二之选。

(三)多语融通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类人才的必然优势。结合学院目前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实际,通过开设英语、泰语、印尼语、日语、法语等多语种课程,不仅能不断优化外语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而且能有效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展现出中国智慧,为学生未来成长成才注入崭新动能。


图片12(图为外国语学院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开展实习实践活动).png

图为外国语学院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四)开放包容是学院高素质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开放包容,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倡议,必然要求培养一批批高素质外语类专业人才。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对于推动国家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对于提高师生的国际沟通能力、国际协调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图片13(图为外国语学院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png

图为外国语学院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








































友情连接:新浪外语--China Daily--USA TODAY--21 Century--国家汉办--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委--高教社(校园端)
 

曲靖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
电话:0874-8965150(办公室) 8998653 (学生科) 8968691(教务科)
地址:云南省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江大道 | 邮编:65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