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在杭州举办“高校院系转型(区域国别学)指导与实践委员会”启动会。会上,我校外国语学院被授予全国首批四所转型实践基地之一,标志着学院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入选,是对我校外语学科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外语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外国语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聚焦南亚东南亚研究,深化高端合作,凝练学科特色,推动学科重塑、人才培养升级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研究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罗林,高盟秘书长、中山大学陈杰教授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启动仪式。罗林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为文科转型开辟了新路径,院系应秉持“有组织、有方向、有尊严”的原则,系统推进“心转、软转、硬转”三位一体发展。杨洁勉研究员强调,转型应立足专业特色并超越本位,兼顾前瞻趋势与现实路径,重视技术手段创新与跨领域交流。陈杰教授则从历史演进、时代变革、政策导向与学科特质四重维度,论证了外语院系转型的必要性,并指出区域国别学是推动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联盟理事单位,我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高云柱在同期举办的年会分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国短剧在东南亚本地化译制中的跨文化挑战与应对策略》的主题报告,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现实问题与应对路径,展现了我校区域国别学研究在服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该委员会旨在围绕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聚焦理论与方法、区域研究、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方向,为外语院系转型提供战略引领、资源整合与实践支持,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外国语学院 李建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