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2017年7月,我校“东南亚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在外国语学院,实行学院、中心合署办公。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即对象国语言人才)21人(其中老挝2人、泰国8人、印尼2人、缅甸2人、马来西亚3人、越南2人、菲律宾2人),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14人(含在读8人)。至今,中心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3项、国家民委课题5项、省级课题1项;完成研究报告8份,形成咨询报告6份;获市级成果奖4项,省级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拟出版专著、教材9部。2020年、2023年,中心先后2次接受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组织的评估及绩效考核工作,受到一致认可和好评。
二、区域国别研究情况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中心工作,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相关文件精神,谋划中心近、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聚焦主题等,提出了以“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为根本遵循,重点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开展面向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家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研究主要聚集“中老泰边贸机制”“东南亚语言文字安全”“东南亚国家生态文明”“东南亚女性文学”“云南与毗邻国家跨境民族问题”等研究主题,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效。
三、工作成效
(一)研究课题方面:近年来,中心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共约30余人(含中心对象国语言人才21人),开展区域国别相关问题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国家级课题7项(已结题6项,在研1项)、省部级课题15项(已结题7项,在研8项)、市厅级项目6项(已结题2项,在研4项)、校级课题2项(已结题)。在区域国别研究课题中,涉及语言学、民族学、人口学、体育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较多,其中“中泰”“中老”“中越”“中缅”“一带一路”“边疆跨境”“边疆民族”等为中心国别与区域研究课题中的主要关键词。
(二)学术论文方面:近年来,中心专兼职教师发表涉“一带一路”等相关问题研究论文30余篇;有关泰国教育、语言、文化、教学等相关问题研究论文80余篇;有关中缅相关问题研究论文11篇。近三年,中心教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EI期刊论文1篇、SCI期刊论文1篇、A&HCI期刊论文1篇。
(三)专著教材方面:近年来,中心专兼职教师积极主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出版研究专著和教材10余部,主要包括《国际交流泰语口语理论与实践》(2024)、《泰国语言教育政策对“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2024)、《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2022)、《<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2019)、《泰拳基础训练与实践技巧导论》(2018)、《大学泰语教程(第一册)》(2016)等。
四、经验做法及特色亮点
(一)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依托该中心为主要平台支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以下简称“印尼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以“立足曲靖、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为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本领的“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学校现有泰语和印尼语两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开办了“泰+英+商”“英+泰+商”“印尼语+英+商”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先后与泰国的清迈大学、北柳皇家师范大学、博乐大学、东方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日惹大学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采用“2+1+1”“2+2”“3+1”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双语基础和国际商务知识的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近年来,11名同学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泰国和印尼留学,3名同学获印尼政府奖学金资助赴印尼留学,数十名同学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023年91名同学赴泰国和印尼交流学习,有效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24年2月,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同在印尼中国师生共贺龙年新春时勉励我校留学生。
(二)科学研究方面:2024年,中心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区域国别“领题研究”工作任务安排,积极组织中心研究人员开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与经济走廊构建研究工作,研究以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为重点,深入探讨中外双方(多方)在经济、文化、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与路径,旨在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经济走廊和文化交往交流圈,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三)团队建设方面: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团队建设,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持续打造高质量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大力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博士学位,积极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高校引进区域国别研究高层次人才。近三年,中心成功引进博士3人,鼓励支持8名青年教师赴对象国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此外,中心还积极组建“东南亚语言文字安全研究博士创新团队”1个(含博士3人),有效提升了团队建设质量和层次。
(四)学术交流方面:中心组织教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一是组织教师先后参加了“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人才联合培养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二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积极选派教师赴泰国清迈大学、玛西隆大学、正大管理学院等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和教育教学活动。三是积极搭建对外学术交流平台。先后参与或承办了“云南省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真菌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丝路华章—中国南亚东南亚民族歌舞艺术展演及民族歌舞艺术国际学术论坛”等学术会议。2024年10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在学校成功举办,国内外8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的14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努力方向
(一)持续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努力提升团队研究合力。中心目前虽然拥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且均有专属研究领域基础的研究人员,但团队成员间有组织科研的意识还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心整体研究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持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有效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水平。目前,限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中心与省内外、国内外同类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合作渠道非常有限,合作研究项目较少,学术交流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难于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三)持续围绕“领题研究”工作任务,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工资,重点聚焦“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与经济走廊构建研究”主题,以泰国、老挝、缅甸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切实提升中心区域国别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层次。
(四)继续大力加强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引进对象国高层次语言人才,致力于培养面向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种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五)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持续加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以高质量的学科建设助力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力争在最快时间内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4年10月提供)